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探索具有审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

 

一、前言

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最早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专业,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各种层次的计算机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CS(计算机科学)、CE(计算机工程)、SE(软件工程)、IT(信息技术)、IS(信息系统)等平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都是采取“扁平结构”的方式,各专业平衡发展,不分伯仲。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培养计算机人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采用“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从中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的计算机专业划分十分强调工程应用背景,也就是说十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够促动创业,创业一定能够激励创新。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低。由于大学生知识、经验、意识、能力等因素的欠缺,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虽然考试的分数很高,但是动手能力很弱。

2.在校大学生创新成果少。学生的科技发明、学术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偏少,然而这些都是是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笔者所在学校大学生的软肋。

3.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在学校,学生的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

本课题针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服务审计行业和服务江苏的人才培养战略,探讨学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培养的学生水平可以说参差不齐。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得惊人,但用户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却一将难求,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经过调查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用户的需求越来越高,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计算机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较多,工程训练的时间较少,动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差;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迅速,对新技术的跟进不足;缺乏行业背景知识,难以有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特定行业领域中。

2.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审计方向)专业本科为例,拟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相关解决办法,具体如下:修订现行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加大主干课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同时提高课程设计的难度系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竞赛,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对审计领域的认知与实践,在审计行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审计领域应用人才;加大师资引进和培训力度,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更新授课教材和知识体系。

3.具体的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实践研究方案

(1)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是早期的理论、技术和工程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调查分析现有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解决办法:更新现有教学的知识体系、选用最新的国内外经典教材,增加学生工程训练;目前,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迅速,要加强对新技术的跟进,了解行业背景知识。

(2)结合审计行业背景,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新模式。根据专业特点,特别是计算机审计领域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紧跟技术和领域发展前沿,培养基础扎实、有工程训练的创新人才。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创新模式划分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三个逐步递进的实验体系。该实践创新环节主要从带动学生独立地、分阶段性地、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分析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